廖福民、譚偉恩:人民幣崛起:以歐元模式引領或以美元模式主導?
/in Research & Working Papers /by cils.nccu廖福民(中興國政所研究生)
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強勢貨幣與權力的關係
國際間強勢貨幣的形成往往肇因某個經濟體或國家具有優異的經貿實力。以目前市場上公認的主流交易媒介—美元(Dollar)為例,其所以能夠取代二戰前的英鎊,乃是因二戰結束後的美國是當時國際間唯一的經貿強權,其餘國家,特別是原本經貿實力不弱的西歐工業化諸國,皆因捲入戰爭而受到牽連,整體國力大幅衰退,百廢待興。美國趁勢崛起,並巧妙運用制度性權力(institutional power)主導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形成,[1]充分掌控20世紀中葉之後國際間的貨幣流動秩序、援助發展模式,以及貨品貿易建制,為美元今日極強的競爭力打下穩固基礎。
在美元之外,如果還有什麼貨幣能被視為全球交易市場上的強勢貨幣,大概就屬歐元(Euro)了。這個在歐洲聯盟(the European Union, EU)之下伴隨而生的新興貨幣曾一度成為美元的強力挑戰者。儘管歐元在性質上並非專屬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所發行的法定通貨,而是基於歐洲市場整合成功後的共同貨幣機制,但只要細究歐洲通貨單位(Europe Currency Unit, ECU)與歐元的得以順利形成的原因,強權—德國—主導的模式依舊。[2]準此,強權本身作為一項自變數(the independent variable)似乎與國際強勢貨幣的形成有著極密切的因果關係,從而令人不禁想追問,仰賴出口貿易而經濟崛起的中國,是否有可能繼美國或歐盟之後,在國際市場上成功地將人民幣送進國際強勢貨幣的名人堂? Read more
譚偉恩:亞投銀(AIIB)的制度功能及未來影響
/in Research & Working Papers /by cils.nccu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是否正對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亞洲發展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等現有的國際金融與發展銀行機制構成挑戰呢?這個問題目前有正反兩種觀點,各個國家依循不同立場和判準而有相異的理解。本文目的有二;一是簡要說明正反兩派的觀點,一是從發展銀行的功能與制度面分析AIIB未來可能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