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愷致:走出多邊談判的泥淖?淺談美中溫室氣體排放協議

張愷致*

在APEC會議期間,美國和中國針對減低溫室氣體排放達成共識。根據協議,美國承諾在2025年時,其碳排放量應該較2005年標準排放量減少26~28%;相對的,中國則承諾減緩其碳排放量,並以2030年為其碳排放量上限,此外,中國亦承諾在2030年時,20%所使用的能源將來自如太陽能或風力等再生能源。美中之間針對溫室氣體減排達成協議,引起了很大的震撼,除了因為中國一改其先前認為歐美等國應對溫室效應問題負最大責任,而拒絕隊溫室氣體減排做出具體承諾之外,部分原因更在於中國和美國此全球二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共同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出承諾,讓人對未來全球共同對抗全球暖化看見了新的曙光。縱使有評論者認為照美國和中國協議內容,並無助於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2度內(暖化溫度應控制在攝氏2度內為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所達成的共識),亦有認為此協議至少開啟了合作的可能,也為停擺多年的溫室氣體排放規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Read more

張愷致:烽火迦薩 – 武裝衝突之國際法規範

張愷致*

 

2014年6月12日,三名猶太裔青年於迦薩地區失蹤並稍後確認遭殺害,以色列政府指控哈瑪斯應為此事件負責(哈瑪斯分支al-Qassam Brigades已承認為此事件主謀),並隨即對哈瑪斯控制的迦薩地區進行空襲;7月2日,一位巴勒斯坦少年被發現遭綁架並被活活燒死,巴勒斯坦社群質疑此為以色列激進分子所為,進而引發反以色列情緒高漲,巴勒斯坦社群並與以色列部隊開始發生零星衝突,哈瑪斯亦對以色列城鎮發射火箭彈作為報復。7月8日,以色列正式展開代號「護刃行動」之軍事攻擊,除空襲哈瑪斯據點外,更派地面部隊進入迦薩走廊欲一舉清除加薩通往以色列的地下通道,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至8月15日為止之數據,7月8日起之衝突共造成以色列方面66人死亡,巴勒斯坦方面1975人死亡 [註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統計,至8月12日為止,巴勒斯坦方面另有10193人受傷(包含3084名兒童,1970名婦女,368名長者)[註二]。迦薩以巴間的衝突,除了凸顯以色列建國以來當地的動盪及巴勒斯坦的困境外,此衝突中使用武力的正當性、比例性亦涉及諸多國際法之問題,以下僅就此次以色列和哈瑪斯衝突所衍伸之「國際性武裝衝突」與「非國際性武裝衝突」適用規範差異、使用人肉盾牌、使用子母彈和武力使用之區別性和比例原則等議題進行討論。

Read more

陳長文:超國界法治典範 躍然紙上 (談林克穎案英國裁判書)

原文於2014年06月30日,刊載於中國時報,請點選連結觀看

 

林克穎經刑事判決定讞後,我政府即積極引渡林回台服刑,先獲英國會議員支持簽署(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Extradition of Zain Taj Dean,引渡林克穎瞭解備忘錄),再獲英國蘇格蘭法院初步裁判同意,是台灣司法及人權所獲的信任票。我國法院、法務部、外交部的努力值得肯定;蘇格蘭法院超越邦交「政治」、尊重「法治」的務實,更堪為超國界法治的典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