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場【現代國際法講堂】─ 王冠雄教授:南海的前世與今生:歷史、政治與法理

主講人:王冠雄教授

記錄:政治大學謝雨唐、陳信宇、邵頎

2016.05.11

【現代國際法講堂】是由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CSIL)、學生國際法研究會(SSIL)、政治大學國際法學研究中心(CILS)共同舉辦,未來將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大專院校國際法相關領域研究生,為大家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與學習經驗!

第二十五場現代國際法講堂於民國105年5月11日於政治大學舉辦,邀請了現今於國立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任教的王冠雄教授。教授長期研究最近常常被提及的南海議題,並以「南海的前世與今生:歷史、政治與法理」為題,藉由學理上的知識與實務上的經驗,為南海做一個全面性且深入的介紹。

王冠雄教授首先從南海的地理位置介紹起,南海是由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泰國 柬埔寨、越南、和中國這幾個鄰近國家所包圍,但若是從海洋的部分來看,是並沒有包含暹羅灣的。南海就像是一個往右傾斜的長條形,最長的軸線約1500海浬,最短的的軸線距離是從越南的東南到婆羅洲約500海浬。從南海的地勢可以發現有比較平緩的地區,又稱為大陸礁層,是目前非常具有潛力的區域。

接著開始講述了南海的歷史。早在兩世紀前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就已經出現中國人在南海航行的紀錄。西漢與東漢兩個朝代時,南海已經是中國人往來於中國和南海諸島間重要的航行路線。至明初三保太監鄭和於1405年到1433年之間,曾經七度奉使下西洋,途中曾經到達南沙與蘇門答臘。二戰戰敗之後日本歸還了眾多堡礁,所以在1946及1947年,國民政府相繼派遣中業號及太平號巡視南沙群島,中建號和永興號巡視西沙群島。非常重要的是,內政部於1947年將南海諸島重新命名,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並於同年年底公布「南海諸島位置圖」,在圖中以「U形線」將南海諸島礁劃入中國政府管轄的範圍。另外,中華民國政府於1956年6月改設「東沙」和「南沙」兩守備區。1998年1月21日公布施行之「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和「中華民國大陸礁層及專屬經濟海域法」確立了相關法律的實施且均規定適用於南海諸島。1998年12月31日行政院院會並通過公布「中華民國第一批領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線」,其中包括了東沙群島及中沙群島;至於南沙群島部份,「在我國傳統U形線內之南沙群島全部島礁均為我國領土。」

說明了南海的歷史背景之後,緊接著討論到的是南海的重要性。為什麼南海會如此重要呢?首先是其豐富的漁業資源,漁業資源是南海重要的生物資源,對於南海週邊國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因為漁業資源是食物及營養的重要來源,同時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更是就業市場結構中的重要部分。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資源-碳氫化合物,也就是所謂的石油與天然氣,碳氫類可算是最富吸引力的非生物資源。這類資源成為週邊國家汲汲於佔領小島的主要因素,因為這些小島或是珊瑚礁在未來的國際談判桌上可能會成為重要的籌碼。當然南海的戰略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的航線會經由南海接往印度洋,能掌握島嶼便能掌控航道。

再進入南海仲裁案的討論前,王教授先進行海洋法上專有名詞的解釋。教授先是提到島嶼制度及其造成的影響,也就是「島」才具備得劃定大陸礁層及專屬經濟區的資格,而岩礁不具備此條件。島嶼制度延伸的爭議在於島的定義決定於是否具備維持人類居住的能力,而太平島便是一例;不具備水資源而被菲律賓認定並非島嶼,並因此展開國際上的攻防論辯。教授接著釐清最近南海的仲裁案中常常提到的名詞,包括「低潮高地」、「人工島嶼」其定義與帶來的分歧。